•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第347期(一)
    来源:协会办  日期:2022-09-06  
  • 心理疾病的三级预防


            心理疾病预防的重点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争取疾病缓解后有良好的预后,防止复发。由于许多心理疾病具有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隐匿、临床表现缺乏明确特征性等特点,往往失去及时干预的机会。因此,预防心理疾病是防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一级预防

            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以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这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但利用现有的知识,积极进行心理疾病的预防。主要内容包括:增进精神健康的保健工作,充分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教,及时提供正确的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自我保健,是减少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的心理障碍发生的有效途径;加强遗传咨询,防止近亲结婚,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率;对一些具有易患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具有特殊心理素质者和从事高心理压力职业者,应采取特殊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心理宣泄的途径,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出现;定期进行心理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心理疾病在人群的发生率、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和分布情况,结合地区人口构成的变化,为相关部门制订规划、进行决策,从宏观上为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对于各个年龄组人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疾病预防。胎儿期是人类个体发育中的原始阶段,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正在发育和形成,影响母体健康的有害因素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造成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最常见者为各种感染,其次为许多中毒因素。母体在妊娠期内接触的某些物质,如铅、汞、甲醇、锰、砷、一氧化碳和四氯化碳等,都可以影响到胎儿,因此要非常重视宣传和实施对孕妇的卫生保健工作。值得强调的是,近年发现有许多药物有致畸胎作用或影响胎儿的发育,应引起医疗界的普遍注意。至于滥用安眠药、麻醉剂和成瘾药物对胎儿的有害影响已引起广泛注意。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特别要注意产前检查和助产工作,把产伤和分娩时出现胎儿缺氧或窒息的许多因素加以排除,以便从各个环节杜绝影响胎儿发育的不良因素。

            在婴幼儿期至学龄前期,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发展特别迅速,但也较脆弱,因此在婴幼儿期要格外注意防病保健。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如脑炎、脑膜炎等以及脑外伤,均可产生大脑损伤,继发精神发育迟滞、性格异常、癫痫或语言功能障碍等。此外,还要重视婴幼儿的营养、睡眠,注意训练婴幼儿的言语、排泄功能。由于这一时期婴幼儿的兴奋过程较抑制过程占优势,皮质下活动多于皮质的活动,活动富于情绪色彩,而克制能力则不健全,因此表现易激动、易疲劳、易受外界刺激,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情绪不稳和好哭闹等特征。为此,父母和幼儿教师要充分注意对婴幼儿的正确养育。

            学龄前期至学龄期的儿童,大脑的兴奋性和内抑制都有所增强,行为的自觉性也渐渐增多,能逐步控制并协调个人的行为,渐渐符合外界环境中的行为规范。研究结果提示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背景、环境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涉及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气氛、父母对儿童的期待、教育所花精力、家庭类型、儿童学习成绩、性别、伙伴关系等因素。

            学龄期也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刻。为此,要全面关心学龄儿童的德、智、体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要培养儿童的个人卫生和尊重公共卫生的习惯,学校中的建筑设备也要尽量符合儿童身心健康要求。针对不同年龄的学龄儿童,要认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发现学生有不良倾向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做好防微杜渐工作。

            当儿童发育成长进入青春期阶段时,在较为复杂的生活条件下,大脑的机能有着明显的发展,第二性征方面出现了显著改变,随之心理上也出现许多变化。为此,要非常重视青少年时期性知识的教育,使青少年精神健康,情绪饱满,沿着正常的生活途径向前发展。进入青年期,在生理上由于上述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心理上也产生了个体与环境间更多的接触与联系。因此,两者往往容易分别发生暂时的平衡失调,出现一些神经精神功能障碍或其他心理疾病。为此,也要预先采用适当的措施,引导并帮助其较好地适应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到青年期,一个人能够开始实现自我评价,也能评价他人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作风,而且开始独立处理并支配自己的活动与行为。要在青年人群中开展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以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努力适应新的环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研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正确对待恋爱问题等方面。

            女性更年期的机体变化比较显著,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有着明显的失调,会影响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更年期症状群。少数人在某些精神创伤的促发下发生了更年期忧郁状态或偏执状态。在青年期患有情感性精神病者,处于更年期时也易发病,临床多以焦虑抑郁状态为主要表现。因此,要注意防治精神创伤和躯体疾病。对已存在更年期症状群者,要及时采取内分泌等治疗。

            进入老年期,人体会出现许多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改变,精神功能自然趋于缓慢和欠缺灵活机敏;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等躯体疾病也增多;易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精神异常者,在当今老龄化趋势的社会中有相对增多之势。因此,重视老年期的精神卫生,首先要防止老年期心因性疾病的发生,早期积极预防躯体疾病,注意改善脑功能状态,防治因缺血性脑疾病导致的精神失常;其次要开展老年期心理卫生的宣传与咨询,普及医疗卫生常识,增强老年人的适应能力。

            二级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与良好的预后,防止复发。早期发现病人并早期诊治对各种精神疾病的病程转归及预后都起到良好作用,是心理疾病防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逐渐起病而症状隐匿,不易被人发现的病人,如能早诊断、早治疗而不延误病情,则对预防复发以及使慢性率下降有很重要的意义。

            积极、深入并有计划地向群众宣传心理疾病的有关知识,提高人们早期识别心理疾病的能力,尽早发现精神异常者。同时,要改善人们对心理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及时就医,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对确诊或可疑的心理疾病者,指导患者及家属及时就诊,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争取使疾病达到完全缓解。同时,积极进行随访与巩固治疗,减少复燃和复发。在综合医院内设立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做好会诊、联络、咨询及培训工作,帮助非精神科医师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心理疾病患者。

            三级预防

            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功能残疾,延缓疾病衰退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积极谋求各级政府部门对精神疾患的重视和支持,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构建心理疾病防治康复体系,为减少精神残疾,提高心理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保障提供帮助。对经过治疗,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让患者正确认识疾患,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性格弱点,正确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和矛盾。同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防止疾病恶化、努力减少残疾,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心理和社会认知功能。建立各种工娱治疗站等,对患者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咨询,使患者早日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功能。做好出院患者的定期随访工作,使患者能够接受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医疗指导和服务。调整出院患者的生活环境,动员家庭成员支持和参与患者的康复活动,指导家庭成员为患者制订生活计划,努力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关心和满足心理疾病患者的合理要求,重视心理、社会环境对疾病预后、复发的影响。想方设法,妥善解决心理疾病患者以及精神残疾者恢复工作或重新就业,对支持其心理状态与投身于社会大环境接受锻炼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