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第338期(二)
    来源:协会办  日期:2022-09-06  
  • 守“胃”健康 早早行动 (上)


    文章来源:西京医院        作者:聂勇战


            22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旨在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树立癌症三级预防理念,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动参加防癌健康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癌症早诊率和生存率,切实遏制癌症危害,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常见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增胃癌108.9万例,新增胃癌相关死亡76.9万例。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之一,胃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排行榜中均居第3位。因此,提升大众对胃癌的认识、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

            关于我们的胃,你了解多少?

            胃是消化管的膨大部分,能分泌胃液,具有储存及初步消化的功能,自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层富含各种腺体,可以分泌胃酸和消化酶用以消化食物,黏膜下层在胃扩张的过程中起缓冲作用,肌层主要通过蠕动、舒张等活动促进食物排空,而浆膜层主要起隔离作用,将胃与其他器官分隔开。食物经口腔及食道进入胃,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后逐步推送入小肠上段,也就是十二指肠。胃不仅可以储存和消化食物,其所分泌的胃酸还可以杀死食物中绝大部分细菌。胃的体积可大可小,空腹时只有拳头大,但是饱餐后可容纳1—3升的食物。它的位置主要位于左上腹部,体型不同的人其位置也稍有区别,体型较瘦的人,胃的位置比较低。

            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生活饮食习惯及所处的生活环境、遗传因素、感染因素以及慢性胃部疾病等。而且这些高危因素不仅会导致胃癌的发生,还与其他消化道肿瘤及非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1 生活饮食习惯及环境因素

            胃癌是与不良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癌症,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长期抽烟、饮酒都是诱发胃癌的“元凶”。我国西北地区为胃癌高发区,西北地区的土壤、饮水及食物中富含硝酸盐,而且人们喜食腌制及油炸食品。这些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也可以在某些细菌(如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能诱导胃黏膜癌变的化合物,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胃肠慢性炎症,大大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油炸、烧烤食物和重复使用的高温食油中也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如苯并芘。而吸烟饮酒也可使胃癌的患病风险增加,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和促癌物质,会引起DNA损伤,导致胃癌的发生。酒精可损伤胃黏膜组织,促进各种致癌物质的吸收。另外,由于食物可在产毒真菌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食用霉变食物也会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同时这些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也与其他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是肝癌的诱因之一,长期吸烟饮酒也可导致结直肠癌、肝癌、肺癌的发生。因此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在预防胃癌和其他肿瘤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水果蔬菜摄入过少也可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果蔬中的维生素C是活性氧的清除剂,能抑制亚硝胺的形成,减少胃黏膜损伤,而纤维素对肠道具有保护作用。缺乏运动、超重及久坐人群血清雌激素的水平增加,会造成脂肪代谢异常,从而引起胃黏膜上皮发生炎性改变,导致胃癌患病风险增加,而体育锻炼则有助于降低这种风险。精神因素也可影响胃癌的发生,现如今,我们的工作日益繁忙,生活越来越好,但是较大的工作压力会因为全身应急导致损害胃黏膜,造成胃溃疡等改变。根据健康调查显示,由于白领经常加班及不规律饮食,胃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 感染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胃癌的I类致癌原。长期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从而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增加患癌风险。大量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6倍,而且胃癌高发区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往往较高。虽然幽门螺旋杆菌跟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不是说每个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人都有可能发展成胃癌。由于我国特定的饮食习惯,就餐时同吃一盆菜,交叉感染很难避免,导致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比较高。发现自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阳性时不必恐慌,但是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伴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其他的一些高危因素时,一般建议药物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尿素呼气试验,包括尿素碳13呼气试验和尿素碳14呼气试验两种。其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操作简便且无创,同时对检测人员技术要求较低,已被临床广泛使用。

            3 慢性胃部疾病

            很多胃部的慢性疾病可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慢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者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胃内细菌繁殖。老年人因胃腺体萎缩常有胃酸分泌不足,有利于细菌生长。而胃内增加的细菌可促进亚硝酸盐类致癌物,引起癌前病变甚至胃癌。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其转变为癌症的途径主要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发生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萎缩而被肠化的上皮细胞取代;炎症继续演变,则细胞呈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但是此过程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且癌前病变发展为癌的可能性较低,如发生肠上皮化生的患者中也仅有2%左右经过多年甚至数十年方可发展成胃癌。所以在医院体检行胃镜和病理等检查时发现有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胃部慢性疾病时不必过于紧张和焦虑,定期到医院就诊与医生充分沟通并给出治疗和随访的方案。当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异性增生或者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此类疾病状态称为癌前病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医生需要进行积极的局部微创切除治疗。

            4 遗传因素

            胃癌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但家族聚集现象并不等同于遗传。导致家族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活习惯。一起生活的人通常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从而导致了胃癌的发生。所以如果有家人患了胃癌,并不是要去过多担忧遗传因素,而是要重新审视自己平时的生活,是否“遗传”了与胃癌相关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

            当然,也有极少数患者是由于遗传因素而患上胃癌,占所有患者人数不到1%。有胃癌家族史者,其发病率为普通人群2—3倍。对于有黑斑息肉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林奇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综合征、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等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建议定期行胃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