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第318期(一)
    来源: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日期:2022-09-05  
  • 主动接种疫苗 筑牢免疫屏障!

    疫苗及疫苗的起源

    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研制而成,是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特性,但却不具危害力,接种疫苗后,人体免疫系统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再当机体接触所针对的病原微生物时,便会激发免疫记忆,从而阻止病原微生物对机体造成伤害。

    人类最早尝试接种疫苗是在7世纪,印度人试图引用蛇毒以产生免疫力。我国唐代药圣孙思邈创造了用血清和脓汁以防治疣、疵等疾病的方法。英国医生琴纳受挤奶女工几乎不患天花的启示,通过接种牛痘让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这些都是疫苗使用的雏形,为以后全新的、科学的疫苗接种时代奠定了基础。人类大规模研发生产疫苗,是20世纪的事情,并通过大范围人群接种预防疾病。时至今日,疫苗接种已成为人类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控制甚至消灭多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预防接种及成就

    疫苗,作为控制传染病最经济、便捷、有效的手段,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疫苗对人类健康所作出的贡献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因为除了安全饮水,只有疫苗在降低人类死亡率和促进人口增长方面有如此重大的贡献,由此带给人类的贡献,连抗生素都无法与之匹敌。

    早在20世纪60年代,天花在非洲和亚洲肆虐,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启动了消灭天花规划,不到10年,这种疾病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疫苗功不可没。逐渐,新疫苗的发明和疫苗接种的普及,避免了更多的残疾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免疫接种每年能挽救250万人的生命,并保护数百万人免于疾病和残疾。预防接种成为了人类最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世界各国政府均将预防接种列为最优先的公共预防服务项目。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我国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从以季节性接种为主发展到今日成熟的免疫规划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多次得到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高度评价。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从最开始的“四苗防六病”,即卡介苗、脊灰、百白破和麻疹四苗,预防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六种疾病;到2002年将新生儿乙肝疫苗,2004年将乙脑、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形成“七苗防九病”;再到2008年将甲肝、白破、麻风、麻腮风等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逐渐形成目前14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的免疫规划格局。为形成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我国分别于1988年、1990年、1996年实现了以省、县和乡为单位接种率85%的目标。国家目前要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陕西省将指标提高至95%。

    通过接种疫苗,减少了大量人群尤其是儿童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避免了成千上万名儿童的死亡。以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简称脊灰)和麻疹为例:脊灰是一种能够导致儿童致残的严重传染病,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每年约报告2—4.3万例脊灰病例,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94年10月以来未再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1950—1965年,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10万,其中1959年发生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433/10万,每100例麻疹患者中有3人死亡,自广泛使用疫苗以来,麻疹流行强度大为减弱,陕西省近几年麻疹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

    40余年的免疫规划实践有力证明,预防接种是各类卫生工作中成本效益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群众最欢迎的公共卫生举措之一,疫苗的价值也不仅在于它预防了某种特定的疾病,还在于它对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积极的、长远的影响。

    疫苗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已经和每一个人的健康、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紧密相连。

    疫苗的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将疫苗分为两类,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免疫规划疫苗,是指居民应当按照政府规定接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免疫规划疫苗也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免费疫苗。

    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居民,依法享有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权利,履行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义务。

    目前,免疫规划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以及目前正在接种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非免疫规划疫苗,是指由居民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常用的比如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与免疫规划疫苗同样重要,同样是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疫苗属于特殊的生物制品,需要在冷链条件下进行储存和运输。近年来,随着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深化医药改革以来,我们国家不断健全保障疫苗运输储存的冷链系统,并出台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等要求,以确保疫苗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储存、运输和使用。各级疾控机构均配备有冷库、冷藏车等设备,接种单位配备有冰箱,各级机构每天会对储存疫苗的冷链设备进行温度监测和记录。

    陕西省各级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均配有发电机可备供电,防止因为断电造成疫苗脱离冷链管理。同时,我省在2018年建立了全省冷链温度监测平台和疫苗追溯系统,可以自动监测疫苗储运设备的温度,如果出现温度异常,平台会及时将报警信息发送给疫苗管理人员,通过系统能够实现疫苗进入疾控机构后全流程出入库管理以及到接种对象的信息在线登记,为疫苗的安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预防接种管理规范

    目前,我省已有2200余家乡级规范预防接种门诊,数字化门诊也日渐增多。所有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都需取得预防接种资质及上岗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规定接种单位应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本着“预防接种,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针对处于特殊生理或病例状态的儿童,我省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成立了“陕西省特殊状态儿童预防接种评估门诊”,为这部分儿童预防接种提供多学科背景的专业评估,为接种单位提供针对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的个性化接种方案和接种建议。

    同时,陕西省建设了免疫规划信息管理平台,不仅提高了接种效率,同时实现了一地建卡,全省通用,进一步提高了接种服务的安全性,便捷性和科学性;为方便广大群众就近接种,陕西省疾控中心联合百度地图推出接种门诊在线查询功能,可查询周围接种门诊地理位置、联系方式等;同时,我省将预防接种知识“家长课堂”带进接种门诊,要求接种单位定期开展相关活动,通过面对面授课,交流等方式解决家长实际问题,同时也提升了接种人员的专业素养。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手段,疫苗接种为我们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这把“保护伞”需要大家共同参与,通过疫苗接种形成有效免疫屏障才能更好保护身边的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