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295期
    来源: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  日期:2020-01-07  
  • 预防自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人类自杀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是同步的,自杀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书出自4000年前的古埃及。全球对自杀的科学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0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确立每年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

    自杀的特点

    2016年2月23日,18岁就出了史学专著的某天才少年,死前头一天晚上还在跟别人聊历史,第二天却在家中自杀了。

    2018年12月1日(美国当地时间),55岁的美国某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自杀辞世。他曾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之一。

    2019年11月24日下午,韩国某歌手在家中死亡,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但有人证明其生前曾被确诊患有抑郁症。

    2019年12月2日晚,某知名摇滚团体乐队主唱不堪抑郁症困扰,在家中上吊自杀。他的代表作视频在网站上的浏览量目前已超过3.59亿次。

    谁有可能自杀?所有的人群都有可能,不分种族,不论宗教。研究表明,2/3的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与行为,15%—25%最终自杀成功。自杀死亡的人群中50%—70%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杀成功率是10%;酒依赖自杀成功率7%—15%。

    没有任何人100%想自杀,有自杀意念的人通常是非常矛盾的,他们总是在茫然之中,想紧紧抓住生命,因而通常会提供多种线索和呼救信号,这给我们实行救助提供了机会。因此及时评估自杀危险性就是实行自杀干预的基本保证。

    发现自杀迹象

    你可能不是医生或心理学家,察觉不到自杀的先兆。但如果你认识的人说过或做出下面的事,要赶快送他去看病,进行干预,不要延迟。

    言语:“生活是无意义的。”“我没有希望了。”“如果我不在人世了,情况可能还会好些。”“你会参加我的葬礼吗?”“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行为:异常的冷淡,萎靡不振,绝望,逃避社会,或食欲不振。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将平时珍视的私人物品送人,明显的自伤行为,“无意中”服药过量,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想死的念头。

    自杀的危险因素:

    ①抑郁程度重;②有自杀未遂史;③死亡当时急性应激事件;④死前1个月以上的时期内生活质量差;⑤死前两天有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⑥心理压力大;⑦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⑧有血缘关系的人曾有自杀行为;⑨死前1个月内社交水平差。总之,自杀的危险性随着危险因素暴露的增多而显著增加。

    自杀的预防

    事实上,自杀预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我们确实应该注重自杀预防。

    首先是倾听,让他说他心里的不适,因为每一个自杀者的心理是不稳定的,一方面想死,一方面想活,应该让他把想死的念头减少,把想活的念头加强。

    其次,你得评估到底他的自杀危险有多大,要巧妙地问,不要回避自杀话题,要让他谈到这个话题。国内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不应该提“你是否想结束你的生命”这样的话题,其实专家的意见不会刺激他去自杀,你首先得给他机会,让他讲自己的痛苦,把负面情绪清空,让他觉得得到理解,自己不是孤单的。

    最后,宣传的引导作用。报纸杂志最好不报道自杀方法,因为自杀带有传染性和联动性,富士康十二连跳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对于自杀造成的社会危害,应如实报道。

    总之,减少自杀有两个方法:一是控制方便获得,比如在农村主要是农药。二是强化社会支持网。自杀干预需要加强三级预防:一级预防,防止曾经有过自杀行为的人出现第二次自杀,帮助他重建人生;二级预防,帮助正处于可能自杀危机期的人走出误区,消除其自杀的倾向性;三级预防,对健康人进行精神卫生教育,学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预防自杀八大误区

    误区一:自杀事件一般没有先兆,自杀是防不胜防的。事实上,大多数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清楚地表达过自己的自杀企图,向别人说起自杀是寻求心理支持的重要信号,所以我们要警惕这些征兆。

    误区二:认为不能与可能自杀者谈自杀。实际上,和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问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自杀企图,使病人觉得关心、理解、同情和支持,这在预防自杀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误区三:认为自杀是一种疯狂的行动。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自杀者均患有精神疾病,给自杀未遂者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会使他们觉得受到了歧视和侮辱,极可能造成他们再次自杀。

    误区四:认为有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人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特别是不需要使用精神药物。事实上,自杀者即使不能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但其心理状态也是极不稳定的,在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治疗的同时,适当使用一些精神药物是有益的。

    误区五:认为危机度过意味着自杀危险的消失。事实是,如果现实问题仍然存在,则仍需提高警惕,因为自杀者表面上的“平静”,正是自杀最危险的时期。

    误区六:认为自杀未遂者并没有真正的死亡愿望。事实上,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死亡愿望非常强烈,只是因为自杀方法不足以致死或被及时抢救。

    误区七:认为儿童不会知道任何的自杀方法。其实,儿童通常会从电视新闻或相关媒体学到自杀的方法,儿童重要的亲人或朋友,都可能成为其模仿的对象。

    误区八:认为没有留下遗书的人不会自杀。其实,只有约1/3的自杀身亡者会留下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