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2期来源:未知 日期:2019-12-07
正确防范和处置毒蜂蛰伤
1、毒蜂蜇伤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全球气候的变暖,在农村蜂巢随处可见,毒蜂伤人事件屡屡发生,部分患者因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危及生命。为增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降低致残率。国家卫计委就此专门下发了《胡蜂蜇伤诊疗原则》,现就其防治方法给大家做进一步介绍。
毒蜂蜇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区域性、季节性的生物损伤性疾病,以夏秋常见,根据近年发病情况来看,秋末呈发病高峰。蜂毒素是毒蜂毒腺中分泌的一种毒性物质,属酸性(如蜜蜂毒素为酸性)或碱性(黄蜂毒素为碱性)毒液,毒蜂蜂尾有管状尾刺,当毒蜂蜇伤人体皮肤后,毒液由此注入伤口而引起全身反应。
毒蜂包括蜜蜂、黄蜂(有些资料又叫马蜂或胡蜂)大胡蜂和竹蜂等多种有毒刺的蜂类,其毒力以蜜蜂最小,黄蜂和大胡蜂较大,竹蜂最强。毒蜂尾端都有蜇针与毒腺相通,蜇人后将毒液注入体内,引起中毒。蜜蜂蜇针有逆钩,蜇人后蜇针常残留体内,而胡蜂的雄蜂无蜇针,雌蜂蜇针无逆钩。
蜜蜂蜂毒为微黄色透明酸性液体,主要含蚁酸和蛋白质;其他毒蜂的毒液却大都呈弱碱性,中毒反应较蜜蜂快而严重。蜂毒性质的这种显著差别,决定了必须对症下药。一般身体健康的人,同时受到5只蜜蜂蜇刺,仅发生局部红肿和剧痛,数日可以恢复正常。如同时受100只以上蜜蜂蜇刺,会使机体中毒,引起中枢神经损害、心血管功能紊乱等症状;同时受200只以上蜜蜂蜇刺,会死于呼吸中枢麻痹。被胡蜂蜇伤特别是群峰蜇伤,可能很快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或严重的过敏反应而危及生命。因此在田间耕作、采摘果蔬和农作物以及外出野游时被蜂蜇伤,不要以为没有什么,应引起重视,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些毒蜂的毒性决不亚于任何毒蛇,之所以较少有人死于毒蜂蜇伤,根本原因在于进入人体毒液的数量相差悬殊。然而即使只被一两只大胡蜂或竹蜂等毒性猛烈的毒蜂蜇伤,也常常会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对蜂毒过敏者,还可能迅速出现荨麻疹、哮喘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发生在我省安康、汉中和商洛的毒蜂伤人较为集中,伤亡人数较多,且多为胡蜂所致,毒蜂蜇伤特别是群峰蜇伤病情凶险,发展迅猛,到目前还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单病种计算死亡率高。现就其有关常识给大家做一介绍。
胡蜂隶属于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组,亦名马蜂、大黄蜂、草蜂等,当地人称人头蜂或葫芦蜂,目前全世界已知约有5000多种。胡蜂毒素中主要含组织胺、五羟色胺、多巴胺、缓激肽、肥大细胞脱粒多肽、神经毒蛋白、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等多种成分。被胡蜂蜇伤后局部伤口可出现疼痛、红肿、丘疹及红斑,或黑钉头似的坏死性病灶,可伴有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严重中毒者可导致死亡。
胡蜂蛰伤后出现局部疼痛、肿胀,12-48小时加重,波及范围扩大,可溃破形成不同大小的溃疡面。(见图);另外出现过敏反应,多在蛰伤后数分钟到数小时,表现为迅速扩大的皮疹、憋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
患者被毒蜂蛰伤后,许多患者发生溶血和横纹肌溶解现象,出现血红蛋白尿,尿液呈茶色到酱油色,腰痛、肾功能改变,后期可表现不同程度贫血。毒蜂蛰伤后可因毒素直接作用于肾小管或血红蛋白尿造成肾小管的堵塞,引起肾脏损伤,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全身水肿、肾功能改变等。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肝脏致肝细胞水肿坏死,表现为肝损伤,使相关的血清酶升高。蜂毒还可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变,不同毒素所致的改变不同,有的出现嗜睡或意识障碍,大部分有心肌酶的异常和心率的改变。
2、毒蜂蜇伤后的个人处置:
胡蜂一般不留毒刺在人体,蜜蜂有可能将毒刺留在体内。如有蜇刺应用黏性大的胶带拔除,清水彻底冲洗。蜜蜂蛰伤后可用肥皂水或3%的氨水外涂,而胡蜂蛰伤后局部应该用食醋或酸性物质外敷,冰敷可减缓毒素的吸收,对减轻局部反应有效。
就诊建议:
根据陕西省卫生厅关于印发《陕西省蜂蜇伤中毒诊疗流程及转诊标准》和《严重蜂蜇伤诊疗规程(暂行)》的通知精神,如仅被单一毒蜂蛰伤且无明显不适者可自行处理,否则均应在就近医疗单位就诊,严重者应去三级医院就医。
蜂蛰伤<1天;查体蜂蛰伤皮肤损害≤10处;无其他不适症状。可去乡镇及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处置。
具体处理的方法是:拔除蜂蛰伤皮损处的蛰针(毒针),以食醋清洗局部,创面涂搽碘伏。
如查体发现蜂蛰伤皮肤损害>10处;具有以下临床表现之一者:(1)皮肤:红肿、疼痛,或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2)眼睛: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3)全身症状:头晕、头痛、烦躁;荨麻疹;呕吐、腹痛、腹泻等。(4)严重症状:嗜睡、全身水肿、血压降低、少尿、酱油色尿等。必须立即转上级医院就诊。
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留住县级医院治疗:皮肤:红肿、疼痛,或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头晕、头痛、烦躁不安;荨麻疹;呕吐、腹痛、腹泻等。但应密切观察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肝功、凝血功能、生化指标以及心电图的变化。
治疗包括:局部拔除蜂蛰伤皮损处的螫针(毒针);以食醋清洗局部。全身充分补液;水化及碱化尿液,使尿pH≥7;使用糖皮质激素;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抗组胺药物。
如出现以下变化: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程度加重;全身水肿、少尿、酱油色尿等。以及以下常规及生化指标之一有恶化趋势: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出现血红蛋白尿;血肌酐进行性上升;转氨酶进行性上升,或合并胆红素上升;凝血项出现异常。必须立即转上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按危重病人的诊疗流程,集中收治,积极治疗急性溶血、
急性肾脏损伤、急性心肌损伤、急性肝脏损伤、凝血功能障碍
急性呼吸窘迫、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应激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等器官功能障碍,密切监测和(或)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
3、毒蜂蜇伤的治疗原则
首先是控制过敏反应,因为它是早期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用0.1%肾上腺素0.5ml皮下注射或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严重过敏反应时,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其次是对症处理,止痛和创面处理,局部可敷用水调的季得胜蛇药。那么最重要的是清除毒性物质、阻止毒性物质及炎性介质进一步损害机体,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
血液灌流、血液净化治疗是目前唯一能够挽救严重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血液灌流能较好清除血中毒素,血液净化治疗可滤除身体的有害物质,同时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支持治疗在毒蜂蜇伤的各个环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情,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措施,加强循环系统,充分液体复苏;适时使用升压药物及呼吸系统的支持治疗等。若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其他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情况时,应根据病情积极开始氧疗,并及时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必要时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成年患者的血红蛋白< 7.0 g/dL可考虑输注红细胞。当血小板计数≤ 10,000/mm3 (10 x 109/L)时,即使没有明显出血,也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出血风险,当血小板计数≤20,000/mm3 (20 x109/L)时,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血糖应控制在<10 mmol/L水平,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尽可能在48小时内开始经消化道喂养;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溶血和横纹肌溶解患者应充分水化并碱化尿液;出现急性肾脏功能衰竭,严重酸碱和(或)电解质紊乱,利尿治疗无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肾脏替代治疗的适应症。毒蜂蜇伤属于非感染性疾病,早期无需经验性使用抗生素,但应重视各种感染控制措施,有效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
4、毒蜂蛰伤的预防
夏秋季是胡蜂活动较多的季节,多分布在野外植物茂盛的区域,到郊外游玩或去野外工作,要穿长袖衣裤。如与蜂群相遇应尽快躲避,不要主动拍打和驱赶。一旦招惹蜂群,要马上采取保护措施,如躲进建筑内关好门窗、就地趴下减少暴露面积,用衣物或其他膜状物覆盖身体,尤其做好面部、手等暴露部位的保护。如被蜂蜇,检查有无皮肤内的毒刺,发现毒刺应拔除,用清水冲洗伤口。非专业人员不要触动马蜂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