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9期来源: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日期:2019-12-07
防控艾滋病,我们在行动
近年来,陕西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各级艾防工作者的努力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健全防控网络和落实政策措施,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还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
艾滋病疫情现状
(一)疫情概况 根据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我省2013年1月到10月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1110例,其中艾滋病病人254人(不包括133名既往感染者转为病人),死亡119人(不包括7名既往死亡今年终审核者)。截至2013年10月31日,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按照现住址统计)4332例,存活3646例,疫情累计报告数从高到低排序,我省列全国第21位,存活数在全国排第20位。
(二)流行特点
一是艾滋病疫情总体虽呈低流行态势,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绝对数呈快速增长趋势。自1992年我省报告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2013年10月31日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按照现住址统计)4332人,2010-2013年10月间占累计疫情总数80.2%。2013年1 -10月报告1110例,占22年来累计报告疫情的25.6%。
二是传播途径发生变化,经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全省累计发生的4332 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经性接触感染3626人,占83.7%,尤其是经男男同性性接触感染的人数上升速度快,由2007年的4.1%上升到2013年的41.4%。
三是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仍是全省的重点地区,但其它设区市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数有所增多,疫情已波及我省105个县市区。按国家新的艾滋病流行水平分类标准,虽然我省仍属于艾滋病低流行(三类)地区,但是全省已有7个县区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超过100例,达到中流行(二类)地区标准。针对我省疫情情况,今年卫生厅提出“进高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的艾滋病宣传模式。2013年1-10月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量居前三位的依然是西安市、咸阳市和宝鸡市,共报告753例,占到了全省总报告数的67.8%,但因其它设区市发现感染者和病人数增多,3市报告数在全省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全省目前仅有2个县(吴起、佛平)没有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四是青壮年依然是主要受感染人群。2013年1-10月报告的1110例中, 20-49岁年龄段有936例,占84.3%;全省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20-49岁也占84.3%。
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制定防治目标和工作原则。
我省1990年成立了陕西省预防控制艾滋病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不断增加,指导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2007年颁发了《陕西省艾滋病防治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了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一五”和“十二五”行动计划,各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不断完善。各市、县级政府已经成立了当地的艾滋病防治领导小组,指导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
(二)做好疫情监测,最大限度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1)建立健全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我省自1995年设立艾滋病监测哨点以来,经过不断完善,目前我省艾滋病监测哨点扩大到45个,分布在10个设区市、杨凌区和韩城市,覆盖吸毒者、男男性行为者、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男性长途汽车运输司乘人员、孕产妇、青年学生、流动人口、单位体检人群、医院侵入性治疗人群、肾透析人群和无偿献血人群共12类人群。历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最高。近年来在男性长途汽车运输司乘人员、孕产妇、青年学生、流动人口、单位体检人群中均检出有HIV感染者。通过监测发现艾滋病病毒检出率较高的男男性行为者、性病门诊男性就诊人群和吸毒人群中安全套的使用率不高,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平均仅为56.4%。
(2)建立健全监管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和信息收集管理机制,提高监管场所医务人员开展监测和检测的能力。自2004年以来,我省对看守所、强制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劳教所和监狱当年新入所人员进行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发现艾滋病感染者605例,是我省发现艾滋病感染者的重要渠道之一。各市对入所被监管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对符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条件的病人逐步纳入国家免费治疗计划。
(3)建立健全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体系。每个县(区、市)均设立有免费咨询检测点。截至2013年10月底,全省共设立330个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点。2005年至2013年10月,全省各地免费为大众提供HIV抗体咨询检测129221人次服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905例,是我省发现艾滋病感染者的重要渠道之一。
(4)进行HIV新发感染和耐药的监测。艾滋病病毒耐药株的产生,增加了艾滋病防治工作难度。为了解我省艾滋病病毒的流行情况和新发感染在新报告感染者中的比例,我们对2008年以来的部分报告感染者样本进行了检测,为预测疫情变化提供了资料。
(5)健全了我省艾滋病实验室检测网络。2013年10月底全省有324个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包括确证中心实验室1个,确证实验室6个,筛查中心/筛查实验室314个。其中疾控系统119个,医疗系统185个,采供血机构16个,公安司法系统2个,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1个,精神卫生机构1个。为艾滋病检测、咨询、高危人群干预和监管场所筛查等提供了实验室检测技术支持。
(三)开展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各地采取多种方式,针对不同人群深入广泛开展宣传工作,部分市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人员深入社区村镇及居民家庭开展宣传,在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利用新闻媒体、户外及墙体广告、宣传栏、黑板报、电子屏幕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自愿咨询门诊开展免费咨询;各地党校、公安、司法、交通、教育、计生、妇联、劳动、共青团、工会等部门也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针对各级领导干部、流动人口、农民工、青年学生、妇女、被监管等人群的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各地利用每年12.1世界艾滋病日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2013年陕西省艾滋病控制领导小组提出了“进高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的艾滋病宣传模式。
(四)加强了感染者和病人的综合管理。
对感染者和病人实行现住址管理是艾滋病防治的另一重要措施。内容主要包括: CD4+细胞检测、结核筛查、免费抗病毒治疗、对感染者配偶监测、相关知识的宣传咨询等。至2013年10月底,全省累计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2124例,在治1791人(含13名儿童)。
(五)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1.预防经静脉吸毒传播的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截至2013年10月底,全省共开设36家美沙酮门诊(含1辆美沙酮流动车)。累计治疗吸毒人员22899人,其中包括140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000余名丙肝及500余名梅毒阳性患者参加维持治疗。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对预防经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传播艾滋病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安全套推广。我省各市(区)县积极在宾馆等公共场所摆放安全套,提高安全套的可及性。各地通过同伴宣传教育等方式加强对暗娼、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多性伴者等高危行为人群,以及感染者配偶的健康教育,促进安全套的使用,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积极探索使用抗病毒治疗药物预防配偶间和男男性性行为者间传播的方法。
3. 发挥社会力量,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各市县区政府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以及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艾滋病专业防治协会等社会组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全省各地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努力消除对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就医、就业、入学等方面的歧视。各市、县政府采取不同形式对生活困难的病人提供帮助,将符合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扶贫开发,支持生活困难的感染者和病人开展生产自救,减免医疗费,减免教育费等,在我省艾滋病防控示范区和国际合作项目区涌现了不少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