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16期来源:陕西省卫生宣传教育中心 日期:2019-12-06
健康生活从控制吸烟开始
【编者按】 2003年5月21日,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一致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合国第一部卫生多边条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我国于2003年11月10日正式签署公约。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8月批准了公约。2006年1月,公约生效。这被看作中国烟草控制的一个里程碑。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目前我国吸烟人群超过3亿,遭受二手烟危害的人数高达7.4亿,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超过100万。虽然我国在控烟工作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控烟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评估显示,中国在禁止烟草广告和促销工作方面为0分;公共场所禁烟方面只得2分。中国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10年后,我国年卷烟产量已达2.58万亿支,卷烟生产量增加了近50%。近九成儿童能识别卷烟商标,图形警示印上烟包已刻不容缓。
一、吸烟与疾病的关系
1998年,刘伯齐教授、钮式如教授、杨功焕教授在我国分别组织领导100万死亡人群回顾性调查和25万人群追踪性调查。两项调查均显示,吸烟导致的死亡中,慢性阻塞性肺病占45%,肺癌占15%,食管癌、胃癌、肝癌、脑卒中、冠心病和肺结核各占5%~8%。
吸烟是许多疾病的患病危险因素,烟草几乎可以损害人体的所有器官,诸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腺和皮肤等。与吸烟相关的疾病及病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消化性溃疡、癌症(肺、唇、口、鼻、咽、喉、食管、胃、肝、肾、膀胱、胰腺和子宫颈)、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阳萎、主动脉瘤、周围血管病、粒细胞性白血病、肺炎、白内障、克隆病、髋关节骨折、牙周病等。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和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吸烟相关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越大。由于吸烟造成的健康损害具有长期性、滞后性的特点,吸烟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相关疾病才能出现,所以在疾病出现之前,吸烟者往往认识不到吸烟的危害。
二、戒烟的益处
各个年龄段戒烟均有益处。30岁以前戒烟能使肺癌的风险减少90%。戒烟5年后,由于吸烟所致的口腔和食管肿瘤风险的增加将减少一半。戒烟后心脏病风险的降低更为迅速,1年内吸烟所致的死亡就将减半,15年内绝对风险与从未吸烟者类似。吸烟使肺功能随年龄降低的速度加快,戒烟能轻度升高肺功能,逆转肺功能降低的速度。无论何时戒烟,戒烟者的寿命都将长于持续吸烟者。
三、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烟草依赖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 (F17.2, 属精神神经疾病),确认烟草是目前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烟草依赖又称尼古丁依赖,特点为无法克制的尼古丁觅求冲动,以及强迫性地、连续地使用尼古丁,以体验其带来的欣快感和愉悦感,并避免可能产生的戒断症状。吸烟成瘾的实质就是尼古丁依赖。尼古丁的最大危害就在于成瘾性,吸烟者一旦成瘾,每30~40分钟就需要吸一支烟,以维持大脑尼古丁稳定水平,当达不到这一水平时吸烟者就会感到烦躁、不适、恶心、头痛并渴望补充尼古丁,感觉似乎与鸦片毒品无异。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疾病。只有少数吸烟者第一次戒烟就完全戒掉,大多数吸烟者均有戒烟后复吸的经历,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最终戒烟。烟草依赖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应强调心理支持和建议的重要性。医生要帮助每个吸烟者朝着戒掉最后一支烟的目标努力,每次至少解决吸烟者戒烟过程中的一点问题。
四、创造一个有助于戒烟的环境
开始戒烟前,吸烟者应通知配偶、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和其他密切接触的人,自己已经戒烟了,使他们明白自己想戒烟的愿望并能够配合。鼓励吸烟者告知家人、朋友、同事等尽量克制在自己面前吸烟,要求他们不要邀请自己外出饮酒。其次,吸烟者要通知周围的人,如果有人也想开始戒烟,可以组成一个戒烟小组,彼此交换信息、互相鼓励。
戒烟前,吸烟者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包括:不要存留卷烟,要将总是卷烟缭绕的环境变成一个没有卷烟的环境;在过去总是吸烟的地方和场合放置一些警示牌,例如“起床时不要吸烟”、“饭后不要吸烟”等。增加不能吸烟的时间和场所;当特别想吸烟时,试着忍耐几分钟不吸烟。对那些迫不及待要吸烟的人也可以试试想象训练;用烟草替代物来释放压力。开始戒烟的前一天,吸烟者要扔掉所有保留的烟草产品、打火机和其他吸烟用具。
五、选择适当的戒烟方法
吸烟者自己可选择采用“逐渐减量法”或“突然停止法”。“突然停止法”虽然在戒烟的头两个星期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但由于戒烟药物的使用,不适症状会明显减轻。而“逐渐减量法”由于持续时间较长,往往不容易坚持,而且一部分选择“逐渐减量法”的吸烟者其实是为自己不想戒烟找借口,所以建议最好采用“突然停止法”。
六、如何控制吸烟欲望
吸烟者开始戒烟后将会持续经历强烈的烟瘾。口腔会感觉空荡荡的,手会感觉被忽视,而且在大脑还未开始思维之前,手就伸向了卷烟。在这种情况下,吸烟者控制这种持续的吸烟愿望的方法包括:(1)改变吸烟者的行为类型:也就是要改变与吸烟密切相关的吸烟者的生活行为类型。例如:清晨改变吸烟者的行为顺序,洗漱、吃早饭等、让吸烟者不喝咖啡或酒精饮料、饭后迅速从座位上起来等。(2)改善吸烟者的环境:要改变那种能为吸烟者提供吸烟机会的环境,以防止怂恿吸烟者吸烟的情况出现。(3)建立一些补偿行为:吸烟者可以借用一些烟草替代物,例如饮水或茶、咀嚼干海藻或无糖口香糖、进行深呼吸、刷牙、散步等。吸烟者可选择一种或几种对自己有效的方法,以便能够应付持续的吸烟欲望。
七、处理戒断症状
戒烟后血液中尼古丁浓度减低,加上心理上和行为习惯的原因会出现渴望吸烟、头晕目眩、胃部不适、便秘、紧张、易激怒、注意力不能集中、抑郁及失眠等症状,医学上称之谓戒断症状群。这些症状在戒烟后2~3周后可迅速消失。戒断症状只在戒烟的早期出现,戒烟成功后,不仅这些症状会消失,而且还会感觉自己比戒烟前更轻松,更充满活力。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有:
“我一直有吸烟的欲望”:诸如饮水喝茶,或咀嚼干海藻或无糖口香糖的替代行为有效。
“我感觉易激动,不能平静”:慢慢地深呼吸,感觉紧张的肌肉会渐渐松弛;散步或适度锻炼这些补偿行为也有效。
“我不能够集中精力”:在开始戒烟后减少工作负担1周,以便释放压力。
“我头疼”:做深呼吸,并在睡觉时抬高双脚。
“我感觉身体疲乏,而且总想睡觉”:充分睡眠,并且建议午睡、适度锻炼、洗热水澡、用干或湿毛巾擦拭全身。
“我不能睡觉”: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适度锻炼,用温水洗澡。
“我开始便秘了”:大量饮水。
“我总想吃东西”: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进行替代,多喝水,但不要吃巧克力等高能量的零食,以防发胖。
八、吸烟误区
误区1.吸烟没那么大危害,死不了人,有些人吸了一辈子烟也没事,不吸烟的人还不是一样得肺癌
解析:普通人往往只了解身边的吸烟者患病情况,不了解全球、全国吸烟致病的数据。据调查,全球约有10亿人吸烟,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有540万人。我国约有烟民3亿以上,受二手烟危害的达7.4亿,每年因吸烟导致相关疾病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超过了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据有关专家估算,如果中国吸烟形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到2025年,每年因吸烟导致相关疾病的死亡人数将达到200万。与此同时,大部分吸烟者的寿命会缩短10年以上。
近50年来已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吸烟是肺癌、冠心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烟草造成的疾病和死亡不是即时发生的,这些事件的出现常常是在吸烟后的10年到20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吸烟的危害常常被人们大大的低估了。的确,吸烟的人不是100%会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阻肺)或肺癌,但是慢阻肺、肺癌患者中有80%~90%的人是吸烟者。癌症的病因复杂,是遗传、环境、行为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要减少患病的危险,就不要吸烟。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均已证实,二手烟也会引发肺癌等疾病,比如丈夫吸烟的女性患肺癌的风险明显增高。所以即使本人不吸烟,吸入二手烟同样会致病、致死。
误区2.烟量小,没什么瘾,不会有什么危害
解析:首先,吸烟者成瘾性的大小存在个体差异,吸烟量小不一定烟瘾小,不少人每天的吸烟量不大,但烟瘾却很大;由于尼古丁是高度成瘾性物质,95%以上的吸烟者会成瘾。
其次,除尼古丁外,每支卷烟燃烧都会释放出4000多种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尽管吸烟量小,但如果是长期、规律吸烟的话,同样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一项对英国男医生进行的为期50年的前瞻性随访队列研究发现,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平均早死亡约10年,60、50、40或30岁时戒烟分别可赢得约3、6、9或10年的预期寿命。
误区3.只吸不咽,烟雾只要不吸入肺部,对身体就无害
解析:人体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吸烟的全过程包括以上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不能人为控制。吸烟时口腔、气管、肺都需保持负压的吸气状态,不可能把烟雾完全留在口腔而不进入肺部。
即便如题所说,多数烟草烟雾只进入口腔,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也会对口腔造成损害,轻则引起口腔溃疡、牙齿变黄锈蚀,重则引起口腔白斑(癌前病变)、牙周炎甚至唇癌、口腔癌。口腔粘膜也会吸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通过血液等输送到全身,造成危害。
“只吸不咽”的吸烟方式也会促使吸烟习惯的形成。吸烟成瘾的行为是逐步形成的,不仅有对尼古丁的物质依赖,还有行为和心理依赖。一旦烟瘾形成,由于人体的补偿机制,吸入与否根本不由个人意愿控制,吸烟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实际吸入的剂量。
再者,“只吸不咽”同样会造成二手烟,烟草烟雾可以通过鼻腔进入自己的肺部,也会对家人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误区4.不吸烟人的肺像鲜肉,吸烟人的肺像腊肉,腊肉不易腐烂,所以长期吸烟人的肺可以预防疾病
解析:大量研究表明,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有69种是致癌和促癌物质。吸烟者吸入的烟雾可以抑制支气管粘膜纤毛活动,减弱这些纤毛防止尘土、微生物或分泌物入侵的功能,同时减弱肺泡巨噬细胞的作用,降低肺部抵抗力。烟雾中的焦油颗粒还会粘着在肺泡的表面,减弱肺泡功能。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会减弱血氧交换作用,对心肺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早已被大量的研究所证实。虽然半个世纪以来,烟草企业开发了大量新型产品,比如低焦油卷烟和淡味卷烟,但美国癌症协会研究数据表明,吸烟者得肺癌的风险并未下降。
有人误以为“腊肉”不易腐烂、好保存,但需知腊肉是失去功能的组织,人的肺若功能丧失,如何维持生命基本的生命体征之一—-呼吸?因此,长期吸烟人的肺可预防疾病完全是无稽之谈。
误区5.吸烟可以预防蛀牙,治疗口腔溃疡
解析:这是完全错误的说法。吸烟时烟雾从口腔吸入,烟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刺激口腔粘膜,引发溃疡。如果吸烟者的口腔有破损,烟雾中的多种有害物质会附着在破损的口腔黏膜处,干扰、破坏黏膜的自我修复,引起反复的溃疡。此外,正常唾液里面有抗氧化剂,这是机体用来抵抗癌症的有益物质。但是吸烟会破坏抗氧化剂,并且把唾液变成了一种有害的化合物,会反过来破坏口腔粘膜和牙齿。据调查,吸烟者的牙周炎、口腔白斑、唇癌、口腔癌的发病率远髙于不吸烟者。
长期吸烟会使牙齿表面产生过量的黄色斑,使牙齿变黄并被锈蚀,不但难看,还易引起蝺齿(蛀牙)。
误区6.吸烟可以抵抗饥饿,有减肥的作用
解析:烟草中的尼古丁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同时烟草烟雾对舌头上的味蕾有一定破坏作用,所以吸烟的人食欲较差,可能吃的要少一些。但利用这种方法减肥和保持体重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烟草具有高度成瘾性,一旦上瘾,很难戒掉。冒着因吸烟导致多种严重疾病的风险来“吸烟减肥”,是得不偿失的。看看周围的人,吸烟者中也不都是身材苗条的。想要减轻体重,还是要通过运动和调整膳食习惯来达到目的。
全国戒烟热线电话为400 888 5531,陕西省卫生服务热线电话为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