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38期
    来源: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日期:2019-12-06  
  • 夏秋季节 警惕病媒生物性传染病


    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易流行的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减少其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常见的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一般指人类疾病),危害、威胁人类健康的生物。传染病防治法对病媒生物定义为:指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者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生物,如蚊、蝇、蚤类等。广义的病媒生物在动物分类学上,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群,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和蛛形纲。常见的病媒昆虫长六条腿有蚊、蝇、蟑螂、臭虫、虱子、跳蚤、蚂蚁等,另外还包括蠓、蚋、虻、白蛉等。常见病媒蛛形类长八条腿有蜱、螨等,螨虫无处不在,但不易为人察觉。以上提及的只是类群,每一类群都有许多种类,不同地区种类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我国200余种老鼠中,只有三、四十种可能对人有害。与人类关系密切,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危害严重的常见病媒生物主要指鼠、蚊、蝇、蟑螂,是预防传染病发生流行控制传播媒介消杀灭的主要靶标类群。

    病媒生物的主要危害

    病媒生物不仅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传染病。其主要危害:

    1、影响休息:蚊子、跳蚤等的叮咬,苍蝇、蟑螂、蚂蚁等的骚扰,即使不传播疾病,也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工作质量。

    2、损害财物:病媒生物可污染食品和粮食,不仅造成疾病的传播,而且造成极大的浪费。有的害虫对家具、衣物、书画、家畜均造成一定的危害。

    3、传播疾病:病媒生物至少可以传播几十种人类疾病,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病媒生物对人的危害程度与其密度、分布范围密切相关,密度越高,危害越大;密度低到一定程度,就不足危害。因此,系统地开展鼠、蚊、蝇和蟑螂等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如何控制病媒生物

    控制病媒生物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治本为主,着重改造环境,治理病媒生物孳生地,以化学方法为辅,争取少用药,甚至不用,提倡多用其他措施。例如,虱子的危害随着人们卫生习惯和居室环境的改善已基本消除。但是,对于一些密度较高、危害严重的病媒生物,只能使用药物进行防治。

    (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佘建军)

    如何预防虫媒传染病

    炎热的夏秋季节,亦是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虫媒传染病是由生物媒介昆虫传播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有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一些媒介生物如苍蝇、老鼠、蚊子等携带的各种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环境及叮咬人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疾病流行地区应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对居住环境卫生经常进行清扫,消除卫生死角,消灭蚊、蝇孳生地,做好防蚊灭蚊、灭蝇、灭蟑、灭鼠工作;发现发热和可疑传染病的人应督促其及时就诊,以及时发现传染源,隔离救治病人。非流行区应做好相应传染病的预防监测工作,特别是做好对从疫区返回发热人员的监测与报告,防止疫情在当地的扩散与流行。近年来,我省已发生多起自非洲、东南亚地区国家及我国云南、海南等疟疾、登革热高发区返回人员引起的输入性恶性疟疾、登革热疫情。

    疟疾的防治

    1.概况:现症病人或带疟原虫者为主要传染源。雌性按蚊是其自然传播媒介。人体产生对疟疾的免疫力需要多年,疟区儿童一般需至成年后才有较强的免疫力。故婴幼儿的易感性高并且病情凶险。但是,3个月内的婴儿因具有来自母亲的免疫力,故发病较少。非疟区的成年人群近期迁至疟区后,因无免疫力可出现暴发性疟疾流行。我国流行的主要地区有海南、广东、云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以及黄河平原和淮河平原。流行的季节与疟蚊的孳生繁殖高峰一致。目前,我国间日疟占90%以上,恶性疟较少(主要发生在海南、云南),三日疟很少见;卵形疟报道罕见。

    2.治疗:患了疟疾,应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常使用氯喹加伯喹治疗间日疟,青蒿琥酯及蒿甲醚治疗恶性疟。

    3.预防:可以用药物来预防疟疾,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目前常用来预防疟疾的药物有乙胺嘧啶等。除了药物预防外,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宿舍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喷洒灭蚊灵,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个人防护亦很重要,在傍晚时开始穿长袖衣裤,裸露部分涂敷驱避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由于疟疾的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虫的人,故要积极治疗疟疾病人和带虫的人。尤其是带虫的人,因为没有症状所以不容易被发现,往往在普查中才能发现。

    登革热的防治

    1.概况:登革热是经花斑蚊(伊蚊)传播、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能够传播登革热的蚊种生存在广西、海南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省关中及陕南地区亦有白色伊蚊媒介的存在。登革热的临床症状为发病突然,体温迅速上升至39度以上,并伴有剧烈头痛、背痛、肌肉和关节痛。一般登革热整个病程大致一个星期,但病后患者一般都会感到虚弱、乏力和抑郁,要恢复到正常状态常常需要几周乃至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一般类型的登革热症状类似重症感冒,发热一周左右多能自行缓解。如果是登革出血热症,则比较严重,10%的患者可能因没能得到及时治疗而死亡。

    2.治疗:登革热无特效药,采用对症及支持疗法,假如近期到过登革热疫区,又有前述症状的人,应尽快寻求医生诊治。我省现主要在西安唐都医院和西安市传染病院收治此类患者。

    3.预防:登革热最佳的预防方法就是避免被蚊子叮咬: 旅行者应穿着长袖衬衫和裤子,外露的皮肤可涂搽驱蚊剂;住宿于有空调或装有防蚊网的地方,如果住宿的地方没有隔蚊网或空调设施,最好使用杀蚊喷剂及睡在蚊帐内,可将氯菊酯喷在衣服或蚊帐上;准备去非洲等疫区的人最好出境前接种登革热疫苗。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邓勇)

    慎防蜱类寄生虫传播性疾病

    夏季,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增加,被自然界草地、树林中蜱、螨、蚤、虱及蚊虫叮咬的危险也会增加。

    蜱、螨、蚤、虱及蚊虫均为许多传染性疾病特别是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它们往往会在叮咬染疫动物后通过再次叮咬人将所携带的相关病原体传播给人,使人体感染患得相应疾病。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斑疹伤寒、恙虫病、斑点热、莱姆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等。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就是一种虫媒传染病。无形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我国科学家研究证实其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次叮咬人传播,主要侵袭人体血液系统内的中性粒细胞。大多数患者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神志淡漠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发生误诊,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发病高峰通常在每年的5月-10月份。

    预防措施

    1.环境处理: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可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

    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缝隙和小孔,堵塞前先向裂缝内撒杀蜱药物,然后以水泥、石灰、黄泥堵塞,并用新鲜石灰乳粉刷厩舍;用杀蜱药液对圈舍内墙面、门窗、柱子做滞留喷洒,保持畜舍干燥。灭鼠的同时要进行杀虫处理,防止蜱类游离后攻击人群。

    2.家畜、家禽的处理: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可及时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公众使用杀虫剂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3.城市以及我国无蜱分布地区居民家中饲养宠物通常无蜱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个人防护

    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或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蜱的处理

    1.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2.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3.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陕西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邓 勇)

    夏秋季节来临 做好乙脑防控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 国际上称为日本脑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 ,是由日本脑炎病毒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经蚊虫媒介叮咬传播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传染病 ,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后,大多数呈不显性感染,少数发病,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表现为发热、惊厥、昏迷、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病死率约为5-30%,幸存者病例约30-50%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乙脑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乙脑主要发病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发病,流行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我国是乙脑流行的主要国家之一。乙脑在热带地区为常年发病,属于地方病,而在温带地区,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每年6-10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陕西省病例主要集中在8-9月份,此外由于我省南北地域跨度较大,南部气候温暖湿润,蚊虫孽生,形成乙脑病毒传播的客观条件, 历史病例中陕南所占比例很大,近年来随着国家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乙脑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成人病例有高发趋势。

    控制乙脑流行的方法主要是防蚊灭蚊和疫苗接种。国内外目前应用的乙脑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乙脑灭活疫苗免疫程序为基础免疫注射两针,出生后满6月龄儿童接种第一针,7-10天后接种第二针,1岁半至2岁龄(18月龄至24月龄)加强免疫一针,6岁时再加强免疫一针。减毒活疫苗免疫程序是8月龄儿童基础免疫一针,两岁时加强一针。我省目前免费接种的主要是乙脑减毒活疫苗。同时,科学防蚊灭蚊,切断乙脑传播途径,也是预防乙脑流行的重要手段。通过消除蚊虫孳生地,清理积水和杂物,开展药物灭蚊服务,降低蚊虫密度和蚊帐防蚊、蚊香趋蚊、灭蚊剂杀蚊和防叮剂保护等措施,减少蚊虫叮咬,进而减少人群感染机会。此外,重点人群要有自我防护意识,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时,提醒患者要及时就医,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乙脑疾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