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41期
    来源:陕西省人民医院  日期:2019-12-06  
  • 今夏温度超常高 防治中暑很重要


    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高温酷暑天气,局部地区最高气温达38-40℃,个别地区气温达40℃ 以上。过高的气温和持续的高温引发了各种健康问题,其中中暑最为常见。据媒体报道,今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中暑病例呈上升趋势:宁波市6月1日至7月16日共报告155例高温中暑病例,其中7例重症中暑;上海十余人中暑死亡;西安截至7月23日至少有6人中暑,2人不幸身亡。在国外,今年的中暑病例也屡屡发生。

    中暑是夏季常见的急性热病之一,许多人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轻者可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口渴、大汗、心慌及面色潮红,体温可升高到38℃以上,甚至有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虚脱症状;重者表现为高热(体温超过41℃)、无汗、言语及神志不清、手足抽搐及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出现血压升高、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危症,甚至造成死亡。所以夏季,特别是高温季节做好中暑预防尤为重要,一旦发生中暑切不可大意,要尽早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中暑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老人、孕产妇、孩子、肥胖者、耐热能力差者、慢性病体弱者、露天工作人员、旅游者和颅脑疾患的病人是发病的高危人群。

    正常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维持体温在37℃左右。当人在运动时,机体代谢加速,产热增加,人体借助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汗腺分泌增加以及呼吸加快等,将体内产生的热量送达体表,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等方式散热,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当气温超过皮肤温度(一般为32~35℃),或环境中有热辐射源(如电炉、明火),或空气中湿度过高通风又不良时,机体内的热难于通过辐射、传导、蒸发,对流等方式散发,甚至还会从外寻环境中吸收热,造成体内热量贮积从而引起中暑。

    引起中暑的病因及诱因

    患者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减退,体内产热和吸收热量超过散热量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气候和环境因素:(1)干热环境:以高气温、强辐射热及低湿度为特点,环境气温一般可较室外高5-15℃,相对湿度常在40%以下;(2)湿热环境,即气温高,湿度高,但辐射热并不强。由于气温在35-39℃时,人体2/3余热通过出汗蒸发排泄,此时如果周围环境潮湿,汗液则不易蒸发。 据实验,导致中暑发生的条件:①相对湿度85%,气温30-31℃;②相对湿度50%,气温38℃;③相对湿度30%,气温40℃。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亦可发生中暑.(3)所处空间环境:一般情况下,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在公共场所、家族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

    2、自身因素:(1)产热增加: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及患有发热、甲亢等代谢增加的疾病,体内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致中暑。(2)热适应差,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孕产妇、过度疲劳、缺乏体育锻炼、睡眠不足、饮酒、饥饿以及突然进入旅游热区和高温环境,对疾病的抵抗力和热耐受力较差。(3)散热障碍:过度肥胖、穿紧身、透气性差的衣裤、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硬皮病、痱子、广泛皮肤损害(大面积烧伤病人恢复的瘢痕)、和使用抗胆碱药物、抗组胺药物、抗抑郁药物、B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酚噻嗪类等药物治疗期间,以及患有脱水、休克、糖尿病、心衰等疾病的患者,也是导致中暑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暑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中暑后可有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例可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等。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

    1、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明显疲色、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38℃。

    2、轻度中暑: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等,或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体温升高到38℃以上、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症状及体征。

    3、重度中暑: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中暑的处理

    1、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冷敷并快速扇风给予物理降温,可服一些人丹、十滴水或霍香正气水。重症者迅速降温,头部戴冰帽、颈两侧、腋下腹股沟大动脉附近放冰袋,或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肤发红,每10—15分钟测血压。

    2、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茶水、绿豆汤等,以起到既降温、又补充血容量的作用,每日入水量需达3000毫升。

    3、药物治疗

    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3小时后可重复使用。如效果不好,可加用10毫克地塞米松。有循环衰竭时,应早期加用毛地黄药物。有脑水肿时,及时应用脱水剂。

    现场急救措施

    1、搬移: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甘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5、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的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预防

    1.躲避烈日: 尤其应避免上午10 点到下午16 点这段时间在烈日下行走, 因为这个时间段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 倍! 尤其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 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 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2.遮光防护:如打遮阳伞, 戴遮阳帽、太阳镜, 涂抹防晒霜, 准备充足的饮料。需要提醒的是, 即便是身体强健的男士, 也应做好上述防护措施, 至少应该打一把遮阳伞。

    3.补充水分: 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 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通常最佳饮水时间是晨起后、上午10时、下午3-4时、晚上就寝前,分别饮1-2杯白开水或含盐饮料(水2~5升加盐20克),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平时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即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

    4.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 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 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 既利于工作和学习, 也是预防中暑的好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5.增强营养:营养膳食应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A 、B1 、B2 和C。平时可多吃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6. 备防暑药: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无极丹等。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就可服用所带药品缓解病情。

    7.适时查体:提倡每年暑期来临前行健康体检。凡发现有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如何治疗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 要增强防护意识,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注意事项

    1、忌大量饮水,中暑患者应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因为大量饮水不仅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使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严重时可导致热痉挛。

    2、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中暑患者大多脾胃虚弱,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和寒性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重者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3、忌吃大量油腻食物,中暑后应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肠胃的消化能力。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并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导致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会感到疲倦。

    4、忌纯补,中暑之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用补法,过早进补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使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复燃。

    5、忌偏食,中暑患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可适当佐以鱼、肉、蛋、奶等,以保证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解毒祛暑小方

    1、盐茶饮:取绿茶10克,食盐2克,用开水冲泡后饮用,具有生津解渴、清热除烦等作用,适宜常人平素饮用,是防暑降温的好饮料。

    2、绿豆汤:取绿豆200克,加水300毫升,煮汤取液饮用(可酌加白糖调配),有清暑解渴、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作用。

    3、双花白菊饮:取金银花、白菊花各10克,用沸水冲泡,加白糖3-5克,频频饮服,有清热解毒作用。

    4、香薷饮:取香薷2克,扁豆、厚朴各5克,水煎取汗饮用,有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之作用。

    5、麦冬山楂饮:取麦冬、山楂各10克,用沸水冲泡,待凉即可饮用,有健脾胃、生津止渴、消毒散瘀等功效。

    6、玉米须茶:取玉米须20克,洗净用沸水浸泡后饮用,有通便利尿之功效。

    7、决明子茶:取决明子100克,经文火炒至微黄(不焦枯为度)置入有盖玻璃瓶中备用。每次取5克决明子,于有盖茶杯中加沸水冲泡后饮用,有散热祛风、清肝明目的作用。

    8、五味枸杞饮:取五味子50克(用小纱布袋装好),枸杞子50克,置于砂锅内加净水1500毫升,用文火煎沸取液弃渣,将其倒入盖杯中,加白糖20克搅匀即可分次饮用,有健脾胃、补肝肾和生津止渴之作用。

    9、冷饮西瓜汁:将西瓜瓤500克,去籽,放入榨汁机中打成汁状,加入500毫升凉开水及适量白糖和少许盐,在冰箱中略冷却后饮用,有清热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10、西瓜翠衣饮:西瓜鲜外皮(称西瓜翠衣)200克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煮15钟,待凉后去渣取汁,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有清暑热、利便作用。

    另酸梅汤、菊花茶、薄荷凉茶、荷叶凉茶等也可用于降温防暑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