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109期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日期:2019-12-05  
  • 维生素D在防控慢性病中的合理应用(上)


    1.维生素D能促进慢性病防控

    2014 年 10 月 31 日《北京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 “我国中老年人群身体内维生素D含量整体水平较低” 的统计图, 表明我国中老年人维生素 D缺 乏 和 不 足 者 分 别 占 69.2% 和24.4%, 充足者仅为6.4% (见下图)!

    当时正值苹果 iPhone6 手机上市,《北京日报》 刊登的 《维生素 D 能救乔布斯吗?》文章称:“iPhone6 上市, 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乔布斯以及夺取他生命的胰腺癌……” 美国苏尔克研究所的罗纳德·伊万斯等人近日在 《细胞》(注: 全球最权威的生物科学杂志之一)发表论文称,由于缺少维生素 D 的帮助, 一些治疗胰腺癌的药物不能发挥作用, 让无数与乔布斯一样患胰腺癌的人得不到有效治疗而英年早逝。伊万斯等人的试验表明, 将这种维生素 D衍生物与一些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患胰腺癌小鼠, 能使患癌小鼠寿命延长 50%。

    以上信息至少给了我们两个重要的提示: 全球人群维生素D缺乏非常普遍; 维生素D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们过去的 “促进骨健康和防治佝偻病” 的普遍认识, 而是在慢性病防控方面展现了广阔的空间。

    2.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2015年 6月 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布的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15)》 显示,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25.2%,糖尿病患病率为 9.7%, 与 2002年相

    比呈上升趋势。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 9.9%。癌症发病率为 235/10 万, 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 女性发病首位, 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 533/10万, 占总死亡人数的 86.6%。心脑血管病、 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 占总死亡的79.4%, 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 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 (前五位分别是肺癌、 肝癌、 胃癌、 食道癌、 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 68/10万。

    由上可见, 我国目前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且缺少有效、 简便的防控方法。

     

    3.维生素D防控慢性病的新进展

     

    维生素D是什么?20世纪60年代以前, 人们只知道维生素D具有调节体内的钙磷代谢、 维持骨健康的作用。2世纪70年代以后, 研究发现维生素D在其他组织中也发挥多种活性作用。概括起来, 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1、 减少心脏病威胁50%;

    2、 降低恶性肿瘤发病, 特别是乳腺癌 、 结 肠 癌 和 前 列 腺 癌 的 风 险 接 近50%;

    3、 降低感染性疾病(包括感冒)达到90%;

    4、 对抗I型和II型糖尿病;

    5、 减少痴呆以及神经机能失调疾病的风险; 减少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阿尔茨海默病、睡眠紊乱发病率增加; 特别可降低女性的抑郁风险;

    6、 显著增强对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保护性效果, 降低红斑狼疮、 纤维肌痛、 牛皮癣、 类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疲劳综合症、 多发性硬化症及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率;

    7、 减少牙周病发病;

    8、 控制心脑血管疾病;

    9、 减少皮肤增生性疾病:

    10、 增强肌肉能力、 肌腱能力, 从而明显减少中老年人的跌倒和骨折;

    11、 增强肺功能, 防控哮喘;

    12、 防控体重超重和肥胖;

    13、 在胎儿和生命早期, 充足的维生素D可保证脑内维生素D受体转录活性, 有利于脑发育和维持老年人智力;

    14、 传统的调节钙磷代谢、 促进骨健康、 防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作用, 预防或减少鸡胸、 漏斗胸、 肋弓外翻、“O” 形腿、“X” 形腿等骨骼畸形, 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15、 防 治 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 (尚有争议)。

    以上除最后2 项 为 传 统 的“骨骼效应” 外,其余均为 “骨外效应”, 即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防控慢性病” 的作用。

    4.维生素D的骨骼效应与非骨骼效应

    1、 骨骼效应: 主要是促进钙的吸收利用和对钙、 磷及骨代谢的重要作用。维生素 D 缺乏可导致钙的吸收利用降低, 使胎儿期、 儿童期、 青春期佝偻病、妇女骨软化症、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等高发。近年来还发现维生素 D新的骨骼效应, 即可增强肌力、 减少跌倒, 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

    2、 非骨骼效应: 指维生素 D对人体骨骼以外其它组织、 器官和功能的作用, 主要指在防治慢性病中的重要作用。

    (1) 维生素D与癌症

    目前有超过 2,500 项公开发表的研究证实了维生素 D 在癌症预防中的作用。流行病学、 生态学和观察研究都证实: 居住地离赤道越远, 身体里维生素D的含量越少, 一生当中得癌症的风险越大。癌症的发病率(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 肠癌、 卵巢癌、 肾癌、 脑癌、 胰腺癌、 肺癌, 以及儿童期的癌症) 与地理纬度、 阳光强度, 以及维生素 D 的缺乏有高度相关的关系。观察证明, 每天补充 1,000 国际单位的维生素 D 将会显著减少乳腺癌、 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生的风险。

    (2) 维生素D与心脏疾病

    研究发现, 居住地离热带区域越远, 发生心肌梗塞的风险越大。美国一项涉及 300,000个心脏病例的分析报告证实: 在冬天阳光较弱和维生素D产生较少的月份里, 心脏病的发生率提高了53%, 而在热带地区, 阳光终年照射,这种由于季节变化引起心肌梗塞发生率的变化几乎没有。哈佛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 低水平的维生素D会提高心脏病发作风险高达242%。同样地,体内维生素 D水平与腿部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成反比关系, 这种血栓会导致急性肺部血管栓塞并且死亡。研究表明: 体内高水平的维生素 D 可增强身体对抗血液凝固的能力, 以减少炎症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3) 维生素D与免疫功能失调

    多年来, 关于阳光照射是预防与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的证据越来越多。例如免疫系统疾病的分布与纬度直接相关: 越远离阳光强烈的赤道区域, 疾病的发生率越高。研究人员还发现, 季节性的感染 (比如感冒与流感)实际上可能是体内维生素 D 水平下降的结果, 而不是冬天病毒活动的加剧。许多研究表明, 人体血液中负责杀死有害病毒和细菌的特定免疫细胞的激活需要维生素 D。另外, 还发现维生素 D在哮喘和许多过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能力。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 每天补充2,000国际单位维生素 D 能够降低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达90%, 而居住在温带地区的居民其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率是居住在热带地区居民的500倍。

    5.维生素D的本质与特点

    1、 维生素 D在天然食物中极少。除了深海动物的肝脏(例如鱼肝油)、 沙丁鱼等外, 一般食物 (包括母乳、 蛋黄肉类、 蔬菜水果) 中含量均极少。例如每1000毫升母乳中仅含有 0~40 国际单位(一个婴儿若补充每天所需的400~600国际单位维生素 D, 需要每天吃入 10多公斤母乳); 每个鸡蛋黄中仅含有 25国际单位, 按每个人每天至少需要补充400国际单位计算, 需要每天吃20多个蛋黄或1公斤猪肝才能够补足; 所有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幸好人体需要的维生素 D主要(90%以上)来自于日光照射皮肤, 使皮下脂肪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成。

    2、 由于人体维生素 D的获得主要依靠有效的日光照射, 因此凡是影响日光有效照射的因素都可引起维生素D缺乏, 例如居住在高纬度地区(北纬 35度或黄河以北陕西省关中及以北地区)、 冬春季节(人们不能充分暴露皮肤在阳光下)、 缺少户外活动或户外活动时皮肤暴露不足、 空气污染(特别是雾霾、 粉尘)影响日光照射、 过度使用遮阳伞和防晒霜、 皮肤较黑 (紫外线不容易穿透)、 中老年人皮肤功能老化等。为了补充体内需要的维生素D, 通常须服用含维生素D的药物或保健食品。

    3、 如果没有有效的日光照射、 又不进行合理的补充, 特别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状况。调查表明各年龄人群均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状况, 其中缺乏最严重的 “维生素D缺乏高危人群” 包括: 新生儿、 婴幼儿、 孕妇及乳母、 更年期妇女、 老年人、 肥胖者、 皮肤色深的人等, 都应在医生指导下按需服用维生素 D 强化食品或维生素 D 补充剂等。特别要强调的是, 母乳中维生素 D严重不足, 母乳喂养越好的婴儿越需要足量补充维生素D。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 双胎或多胎儿在特定时期内需要加倍补充维生素D。

    4、 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 进入体内后多余部分可暂时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供机体按需释放和利用。但当过量摄入时, 由于不易有效排出体外, 有可能发生过量甚至中毒。为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 其中最科学、 有效的措施, 是定期测定血液中的 “25- OH)D”(称为 “25羟基维生素D”)。

    5、 无论皮肤合成或食物食入的维生素D, 在体内都不像别的维生素那样直接就可起生理作用, 而是必须经过肝、 肾的代谢活化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当肝、 肾功能不好 (例如肝炎、 肝硬化、 急慢性肾炎或肾功能障碍)时, 均容易出现或加重维生素 D缺乏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