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165期
    来源:未知  日期:2019-12-02  
  • 春季:儿童常见病毒性皮肤病的防与治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时光,但春季也是儿童病毒性皮肤病的高发季节,病毒性皮肤病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黏膜病变。其水痘、麻疹、风疹、传染性红斑、幼儿急疹等疾病为春季多发性皮肤病,好发于婴幼儿及青少年。因此,家长在这个季节应注意加强孩子的机体保护,发现症状及时就诊。

    水痘

    水痘是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它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原发感染。经飞沫或直接接触疱液而传染,传染性强,冬春季节容易造成流行。

    致病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沬或直接接触传染。

    好发年龄: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也可见于成人。

    主要症状及病程:起病急,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 小时内出现皮疹。皮损初起于躯干,逐渐发展至颜面、四肢,呈“祖孙三代同堂”和“ 向心性分布”。皮疹初起为散在性红色斑疹或小丘疹,迅即变为绿豆至豌豆大的圆形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经2~3 天水疱干涸结痂,脱痂而愈,不留疤痕,病程约2周。

    并发症: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水痘性脑炎、水痘性肝炎甚至败血症等。

    治疗:主要是加强护理,预防继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严重病例,应及早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隔离及预防:

    1、患儿应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暴晒的方法消毒。与水痘接触过的儿童,应隔离观察3 周。

    2、近年对VZV 高危患者(白血病、淋巴瘤等免疫抑制患者)试用水痘减毒活疫苗。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以发热、流涕、眼结膜炎、咳嗽、口腔黏膜斑及周身斑丘疹为其临床特征。

    致病原:麻疹病毒。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沬或眼结膜传染。

    好发年龄:婴儿和学龄前儿童,6个月至5 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及病程:前驱期一般为3~4 天。在发病2~3 天后,在第二臼牙相对的颊粘膜处出现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绕以红晕,称为Koplik斑。前驱期过后开始出现皮疹,从耳后开始发疹,向颜面、颈部、躯干和四肢扩散,皮疹一般经过2~5 天达到高峰,以后皮疹逐渐消退。整个病程约2周。

    并发症:肺炎、中耳炎和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对合并细菌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

    隔离及预防:

    1、对麻疹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6天,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

    2、密切接触患者的家属,离开时须在户外流动空气中停留20 分钟,自然消毒后,方可与其他易感者接触。

    3、患者居室紫外线照射或开窗通风2—3 小时,被褥在户外暴晒亦可达到消毒。

    4、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产生自动免疫,在流行期间,体弱、多病及年幼的易感儿童如接触麻疹患者,应立即采用被动免疫注射。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病毒性皮肤病。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可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环境造成流行。胎儿可因母亲感染而出现先天性畸形。

    致病原:风疹病毒。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包括亚临床型和隐性感染者及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沬或眼结膜传染、日常接触、胎盘垂直传播。

    好发年龄:多见于5~9 岁儿童。

    主要症状及病程:前驱症状轻,年长儿童及成人相对较重,出现淋巴结肿大,咽部、口腔可出现玫瑰色斑疹或出血点、淤点(Forscheimer 征)。发热1~2 天后出现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扩展至躯干四肢,1 天内布满全身,类似于“麻疹”,到第二天,皮疹密集,常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皮疹一般持续3 天后如“一阵风”似的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并发症:支气管炎、中耳炎及脑炎、关节炎和心肌炎等。

    治疗:风疹患者一般症状轻微,不需要特殊治疗。其他症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隔离及预防:

    1、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 天,但妊娠期,特别是早孕妇女在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2、自动免疫应用风疹减毒活疫苗,近年已制成四联减毒活疫苗(风疹、麻疹、腮腺炎、乙脑)皮下应用可产生较高的抗体。

    传染性红斑

    传染性红斑亦称第五病(Fifth disease)。常见儿童集体中发生。

    致病原:细小病毒(Parvovirus)B19。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包括亚临床型和隐性感染者及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者。

    传播途径: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好发年龄:儿童易感,5~10 岁为感染高峰期。

    主要症状及病程:无明显前驱症状。皮损突然发生于两侧面颊部,形成了较特殊的“ 巴掌脸”。1—2 天内皮疹蔓延躯干、四肢,累及掌跖,呈絮网状淡红斑。皮损持续6—10 天后皮损呈特殊的轮回状或鱼鳞状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并发症:无。

    治疗:患儿应卧床休息,增加饮水量,给予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隔离及预防: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托儿所、幼儿园及学校发现本病,应将患儿隔离至皮疹消退,以免造成流行。与患儿有密切接触的儿童应考虑留验2周。

    幼儿急疹

    也称为婴儿玫瑰疹或第六病(sixth disease),普遍认为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

    致病原:可能与人类疱疹病毒-6(HHV-6)和HHV-7感染有关。

    好发年龄:多见于2 岁以下婴幼儿。

    主要症状及病程:常无前驱症状,突发高热(39℃ ~40℃),持续3-5 天,热骤退,退热时出现皮疹,四肢末端及粘膜常不受累,2-3 天后皮疹退尽。

    治疗:有自限性,预后好,需重视高热的对症处理、加强支持治疗。

    为什么病毒感染性皮肤病高发于春季

    每到春天,病毒感染性皮肤病总有抬头的趋势,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儿童人群间,其原因主要为:1、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许多病毒都缺乏相应的保护性抗体;2、儿童多在幼儿园、学校中过集体生活,与同龄人接触密切,且所处的环境又是人员密集地带,一旦出现感染就很可能大面积传播;3、大部分婴幼儿的卫生观念薄弱,因此,疾病悄无声息地从口、眼等处侵入。

    正确认识积极预防

    1、及时接种疫苗:若宝宝没有疫苗接种的禁忌,请您一定按时给适龄宝宝接种国家规定的各种疫苗。

    2、清洁环境,保持空气清新: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的传播途径大部分都是经飞沫、空气传播,因此孩子应避免接触传染源,如不小心感染了应隔离治疗,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疾病高发期时,少到人群拥挤的地方;注意用手卫生,避免疾病的传播。

    3、加强锻炼,均衡饮食:适当的户外活动能增强孩子的体力,有助于免疫力的巩固。同时,注意膳食的平衡,能提高宝宝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