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227期
    来源:陕西省中医医院肺病科呼  日期:2019-11-27  
  • 冬病夏治正当时——穴位贴敷与肺系疾病防治知识问答


    1.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春夏养阳”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人们在冬天容易发生的疾病,选择在夏天治疗。

    冬病是指人们在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人体寒邪强盛和阳气受损。夏治是指在夏至后三伏天期间,人们通过中医传统方法生发人体阳气,固本培元,驱散人体内之寒邪,直至夏末,从而恢复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减少疾病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这就是冬病夏治。

    2.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

    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表现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热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 中医认为,盛夏之际,骄阳似火,人体的阳气及体内心火旺盛,这时,躲在后背膀胱经和关节处的体内积寒,最易被驱赶出来。若人体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出积寒的大好时机,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乍起,外寒复来的时候,人体就又会“内外交困”了。通过冬病夏治,有利于改善人体体质,增加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使病情好转,控制冬病发作或减轻冬病发作的程度。

    3.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肺系疾病中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变异性咳嗽、过敏性鼻炎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的病症,这些病大多随季节变化呈冬重夏轻之势,当这些疾病发作时常表现为咳、痰、喘等,故称为咳喘病。此外,冬季易发的感冒、平素怕风怕冷等属于虚寒体弱者,在夏天进行针对性治疗也有较好效果。

    4.冬病夏治的理论渊源是什么?

    冬病夏治是经典中医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临床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的精髓,有着悠久的历史。冬病夏治以中医“ 天人相应”“ 治未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理论及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在夏季腠理疏松时采用“中药内服、药膏外敷”的方法,以缓解或治愈冬季易发疾病。《黄帝内经·素问》有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春夏之季,人体阳气升发,腠理开泄,气血容易趋向于表,因而精气易于外泄而不内守,故宜养阳,使阳气充沛,固护阴精,使之藏而勿泄,以助生化之能;秋冬之季,阳气收藏,阴气渐长,阴精收敛于内,不宜外泄,故当养阴,以顺应“收藏”之令,以助春夏生发有备。肺系之咳喘病具有冬季易发或加重,夏季缓解的典型特征。咳喘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气虚以及痰饮内伏有关。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言:“ 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因此,可以在夏季机体阳气内虚之时,进行冬病夏治,遵循“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采用内服结合穴位外敷之法,使阳气旺盛,阴精内守,从而达到在寒冷季节减少发作甚或不再发作的目的。

    5.冬病夏治有哪些具体内容?

    多数人眼中的冬病夏治往往只是去医院贴块膏药,实际上冬病夏治包括穴位贴敷、内服中药、穴位注射、灸法、拔罐刮痧、饮食疗法等多种方法。冬病夏治具体的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在三伏天期间,阳气旺盛之时,采用辛温香燥之药物,取其同气相求之机理,收复耗散之正气,散其“宿根”之邪气,使正气渐复,阳气渐旺,抗病力增强,以清除肺中之寒饮“宿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二是在咳喘的缓解期,通过服用温补阳气的药物,以振奋阳气,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复发次数,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6.老百姓为何喜欢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是非常受老百姓青睐的一种冬病夏治的方法,因其操作比较简单而在民间广为流传。穴位贴敷所选药物大多具有辛温扶阳、祛寒逐痰、平喘通络的作用,通过在人体特定经络穴位上贴敷,使人体得天阳之助及药物阳气的疏通,以达到祛逐人体的内伏寒邪,温阳利气,补益人体正气,从而起到调整机体功能、增强人抗病能力的作用,以防冬春季发病。现代研究也表明,贴敷疗法可以调节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使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内分泌功能有所改善,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吸收,直接或间接反射性地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利于机体的健康。

    7.怎么进行穴位贴敷?

    尽管穴位贴敷操作比较简单,但并不意味着冬病夏治可以任意进行。进行穴位贴敷要想取得好的疗效,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是贴敷时要辨证取穴,要根据病的种类、病情的轻重确定贴敷的穴位,不能单纯地固定几个穴位一贴了之;其次是药物要合理配方,由专业人员炮制、密封保存;再次是贴敷时要由专业医师操作,认准穴位贴敷;最后是贴敷时还要考虑个体差异因素,如吸收能力、过敏体质及耐受性不同等,贴敷的时间长短也应有所变化。因此,自己在家别乱贴敷。

    8.穴位贴敷要注意哪些事项?

    中医讲究治养结合。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在饮食、生活等多方面有所节制。患者在贴敷期间不应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鱼、虾等水产类发物,禁绝烟酒,少吃或不吃冷饮,以免体内寒气凝滞;睡眠要充足,以放松肌肉,缓解情绪;另外,贴敷后不宜去空调房,因皮肤遇冷后毛孔收缩会影响药物吸收。

    9.患有哪些症状的人不适合做穴位贴敷?

    患有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等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中医辨证属阴虚火旺症者、孕妇及三周岁以下儿童,均不适宜做贴敷。

    10.穴位贴敷有无副作用?

    进行冬病夏治时,穴位贴敷处的皮肤会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这些情况有时会给患者以错觉,以为产生了副作用。对此,接受治疗者应有思想准备,在药物贴敷后4-6 小时,有的人会有刺痒感,这是药物渗入表皮的正常反应;有的人在贴敷后贴敷处皮肤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甚至起水泡,这是药物被人体充分吸收、穴位敏感所造成的。皮肤起泡,反应强烈者,疗效往往更好,但也并非起泡越多越好。

    11.如何加强穴位贴敷护理?

    (1)开展穴位贴敷,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减轻其心理负担,消除其对局部皮肤留有疤痕的顾虑。(2)医务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患者受凉。(3)若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劝其不要用手搔抓,应用手掌轻拍患处,防止抓破后发生感染。(4)贴敷4~24 小时后,局部皮肤有发痒、发热、发红为正常,若疼痛难忍,皮肤有水泡时,可涂烫伤膏或紫药水;若水泡超过0.15厘米,应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渗出液,使局部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并做无菌包扎。

    12.穴位贴敷疗程需要多久?

    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证明,冬病夏治适用于所有的阳气不足,肺脾肾三脏虚寒的咳喘病症患者。敷贴时间长短可根据个人耐受程度不同调整,一般儿童每次贴2~3 小时,成人每次贴6~48小时,用药应辨证准确。冬病夏治应连续治疗3个夏季效果最好,仅仅依靠一个夏季的治疗是不够的。

    13. 三伏天贴敷治疗的具体划分

    三伏天贴敷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初伏,中伏,末伏。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7月中旬到8 月中旬。即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 天),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一般亦10 天,闰年为20 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 天),总称为三伏。

    2018 年三伏时间:

    初伏:2018 年7 月17 日-7 月26 日

    中伏:2018 年7 月27 日-8 月15 日

    末伏:2018 年8 月16 日-8 月25 日

    冬病夏治的历史渊源

    不可否认,冬病夏治这一颇具东方哲学思想的治疗方法,最早应该是来源于民间,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东汉末年在《黄帝内经》中被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天人合一”“治未病”“春夏养阳”“择时治疗”“内病外治”等重要医学思想。后来,医圣张仲景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观点对冬病夏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朝《张氏医通》一书全面论述了贴敷的适应证、药物组成、选穴、贴敷时间等,最早将古代“ 天灸疗法”与“三伏治疗”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冬病夏治、贴敷治疗的文献渊源。

    1958 年,中医泰斗、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老先生来西安讲学时,针对“慢性痰饮咳喘病”的防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重视稳定期治疗,并最早开展了大规模的冬病夏治,同时开展“痰饮膏”“痰饮丸”的研究,并进行了1.76 万余例的临床验证,总有效率为85.71%,这一结果发表在1961 年《中医杂志》第三期,是目前最早的关于“穴位贴敷”的中医科技论文。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该方药曾风靡全国,轰动西北地区,1978 年该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引领了全国冬病夏治的风气之先。